中国冰淇淋市场已进入成熟期,年均增速从双位数降至个位数(约5%-8%),头部品牌(如伊利、蒙牛、和路雪)占据超60%份额,中小厂商面临价格战与渠道挤压。促使部分厂商开始探索新的发展方向 —— 转向食用冰领域。
消费场景单一化
冰淇淋高度依赖夏季销售,冬季销量通常下滑50%以上,季节性波动限制企业全年盈利。
健康化趋势冲击
低糖、低脂、植物基等健康需求崛起,传统高糖高脂冰淇淋市场份额被蚕食,倒逼企业转型。
食用冰优势显著
成本结构优化
与冰淇淋生产相比,食用冰的制作原料相对简单,主要为水,无需大量进口乳制品,可有效降低原材料成本。同时,食用冰的生产工艺相对简洁,对生产设备要求较低,减少了前期设备投入与后期维护成本。此外,食用冰的储存和运输对冷链要求相对宽松,可降低冷链物流成本,优化整体成本结构。
消费场景多元
食用冰的消费场景极为丰富,除了作为消暑饮品的直接添加物,还广泛应用于餐饮行业,如海鲜保鲜、食品加工等。例如,在夏日,一杯加了食用冰的果汁或鸡尾酒,能为消费者带来清凉爽口的体验,深受消费者喜爱。
冷链要求降低
食用冰在常温下的融化速度相对较慢,对冷链运输和储存的依赖程度低于冰淇淋。这使得食用冰在配送过程中更加便捷,可覆盖范围更广,即使在偏远地区或缺乏冷链设备的小商贩处,食用冰也能保持较好的状态,降低了产品损耗风险,提高了供应的稳定性。
设备协同:冰淇淋工厂的“零成本转型”
冰淇淋厂商的现有资源,可直接迁移至食用冰生产线,实现降本增效。
厂房与冷链复用:制冷机组、低温仓库(-15℃~-20℃)完全匹配食用冰储存要求。
技术同源性强:管冰机与冰淇淋凝冻机均采用R404A/R22制冷剂,蒸发温度(-15℃)相近。我司提供的模块化管冰机(日产能2-10吨),支持OEM定制,可直接整合进现有车间。
当冰淇淋遇上食用冰,解锁的不只是新品类,更是产能利用率提升、渠道价值倍增、抗风险力强化的黄金三角。